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

轻之国度

 找回密码
 注册(右键在新窗口打开)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here
收起左侧

[研究讨论] 有没有人考虑过一种很特别的结构:POV——视点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情投射通常指感情的外投射:指的是当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冲动或意念时,就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反向认为是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想法。

代入感,就是指在小说或游戏中读者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类会因正面的感情投射而产生带入感,但是人类同时也会因为负面的感情投射而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

以上为心理学的解释,如果你不懂可以开口问,随便开战的习惯可不好
发表于 2008-6-19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是某种写法会不会因为感情投射分散而影响这种写法的效果。

如果楼上硬要抱怨国货如何,那不是跑题了吗?

虽然不是阅卷老师,但是在下的眼睛和脑子还是完好无缺。
发表于 2008-6-1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唔,口舌之利遇到了实力派……
话说我怎么记得这帖子前几天有4页回帖,今天就只剩下2、3页了?
发表于 2008-6-1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写法……
较早的好像是苏联谢苗·拉什金的《绝对辨音力》。
而在中国最早的似乎是北岛的《波动》?

(纯属个人印象,错了请勿认真)

不过真是很难写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认为专一针对某一个人的感情投射并不是一部小说成功必须的。
小说总是会有众多的人物,每个人喜欢的人物都不一样,除非大团圆结局,总会有一个两个挂掉吧,那些”XXX挂掉了,我再也不看某某小说了"的人应该说不是冰火这类作品的固有读者群。
冰火作为一部大部头的史诗,确实存在所谓的“感情投射分散的问题”,但是,所有的大部头,都多少存在这种问题,更不要说三国演义之类的了。
至少如本人,经历了艾德之死的洗礼(其实他完全可以不死),早已经对接下来的血雨腥风有了免疫。你问我欣赏冰火中的谁?对谁有感情?我只能说:都有,我为乔弗里的死鼓掌,为罗勃的死悲哀,为詹姆的心路历程激动。
更不用说还有“公认的三大主角”:乔恩,丹妮和提里昂。

说到底,感情放射如何是个度量的问题,不是个本质的问题。有从一而终的作品,比如金田一,里面除了金田一和名雪剩下的人你连名字都可以不记得。感情够集中了。但也有像冰火这样的史诗,不是主角不重要,而是配角都太重要了。

有人喜欢看简单的作品,甚至有人连笑话也不愿看超过三行的。既然如此,有人喜欢那些复杂,艰深,庞大的作品,有什么奇怪的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轻币 +5 收起 理由
fox9931818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1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过EVER-17,对里面的第三视点应该就是这种写法的延伸吧...感觉直到最后,才能知道结局....安排的很好.
发表于 2008-6-19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fl_20032 于 2008-6-19 21:39 发表
玩过EVER-17,对里面的第三视点应该就是这种写法的延伸吧...感觉直到最后,才能知道结局....安排的很好.



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轻币 -10 收起 理由
fox9931818 -10 写研区10字回复原则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能自如地运用这种手法,那就别刻意使用,会越写越糟的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6-1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6-2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多个第一人称我不大习惯呢,个人喜欢多个第三人称的多视点写法(这里虽用第三人称,但原则上依然只写“他”的所见所闻,凡是“他"未知的东西均为未知)这样与人物距离稍稍拉远,很利于读者感觉上对全局的把握
发表于 2008-6-2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POV好处之一是可以从多方面发掘角色,就算是最典型的大反派,视点转到他身上时读者也可以从其本人的主观角度了解到他一切所作所为的动机和目的,读者眼中角色的性格自然就丰富起来,冰与火就是在这方面尤其出色的作品
发表于 2008-6-2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小说都是用这个写法
不过操作就难了
发表于 2008-6-21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此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空之境界》……
全篇大部分为第一人称制,偶尔有第三人称叙述。但实在是……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我在电脑面前蹲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第五章,若不是次天有课的话,我想我会看到半夜。
不过这种模式的写作也真是超高难度的。看起来就很难的说|||
发表于 2008-6-2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如果写多视点的话,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参照猫社的<朱-aka>
发表于 2008-6-2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种写法不是我们这样的新手可以随随便便就掌握的啊
发表于 2008-6-2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POV结构的写法虽然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整个故事,但写作难度很大。这种写法与其说在国内小说中很少见,还不如说几乎没有。(至少在下没看到过。)
在下只曾经在电影《谋杀据点》中看过这种叙事方式。请LZ推荐几本POV结构的小说,可以吗?
发表于 2008-6-3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效果不错,但是难度比较大,用起来也很难,要三思啊。- -
发表于 2008-7-1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個人看過一些外國的英文小說就是用這種技巧寫的,
但問題就是太多人物有第一身視點,反而令讀者感到混亂,
而若函接得不好的話,很容易令讀者看了一會就失去興趣(因不明白)
发表于 2008-7-1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方法.....只有高手才用吧
菜鸟吗......还是俗点吧
发表于 2008-7-12 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知道楼主的“视点人物”的解释是从哪里来的。
    本人所知道的“视点人物”的解释是从一本叫《小说叙事研究》看来的,原文记不清了,不过大概意思如下:
    “视点人物”简单的说就是“谁是目前正在发生的这件事的观察者”,在写作的时候,是通过谁的眼睛、谁的耳朵来得到事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情报的;并且随着事件的发展,这个“谁”的思想、情绪受到事件怎样的影响而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个“谁”就是“视点人物”。
   
    “视点人物”并不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取得一个结合”,而是通过“谁”的角度来观察、来叙述现场发生的事件。写过小说的人估计都在有意无意间体验过这个(某些写作败类除外),但没有清晰的“所谓理论”罢了(经常实践不需要理论……)。
    有些人在写某一个事件或某几个人的一次谈话时,为了将在场的所有人的感受都表现出来,他们使用了类似以下的做法:在用第三人称的情况下,在写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或每说一句话的同时用“第一人称”来写出这个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是心里话。第二个人接第一个人的谈话内容继续往下说,同时并用“第一人称”来写出第二个人的内心感受;第三个人接第二个人的谈话内容继续往下说,同时并用“第一人称”来写出第三个人的内心感受……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视点人物混乱(或胡乱变换视点人物)或是根本乱写。并且,不是非得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视点人物不一定是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几个人的,例如“众人怎么怎么怎么……”。
  
    楼主所说“每一节使用的一个视角人物”,大概是类似《空之境界》那样的吧?
    但若按照本人所说的“视点人物”的解释,则是“只要需要,并且变换得当,每一节可以使用多个视点人物”。如《神雕侠侣》中,争武林盟主时杨过借剑那一小节:
  杨过见那剑犹如一泓秋水,知是断金切玉的利刃,若用以与霍都交手,定可占得不少便宜,但他一见孙不二身上的道袍,立时想起自己在重阳宫中所受的屈辱,又想起孙婆婆横死在郝大通掌下,白眼一翻,却不接剑,转头从一名丐帮弟子手中取过一柄黑沉沉的生□铁剑,说道:“就借大哥此剑一用。”竟将孙不二僵在当地,进退不得。她虽出家修道,终究武学之士火性难净,自己好意借剑,这少年竟敢如此无礼,不禁大为恼怒,欲待开口斥责,却又是大敌当前,不便另起争端,当下强忍怒气,退回人丛。也是杨过性子太过刚硬,爱憎极其强烈,本可乘此退机与全真教修好,这么一来,双方嫌隙却更深了。
   
    这一段里面视点人物先是杨过,之后转到孙不二。杨过见到孙不二借出宝剑——〉想起往事——〉不接剑,并向他人借剑——〉“视点人物转至孙不二” ——〉恼怒,心里挣扎——〉强忍怒气,退回人丛。
   
    楼主的“视点人物”的解释是从哪里来的?能否告知,以便参考。

[ 本帖最后由 arbalost 于 2008-7-12 03:37 编辑 ]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轻之国度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5-17 1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